首页 > 资讯 > 正文
代理人只剩下133万 保险却更好卖了?
险联社 · 2025-09-12导语五大上市险企的代理人数量,现在合计约133万人,对比去年年底,少了5.5万人。
2025年上半年刚过,保险圈里有个事儿挺受关注。
五大上市险企(中国人寿、平安人寿、太保寿险、新华保险、人保寿险)的代理人数量,现在合计约133万人。对比去年年底,少了5.5万人,降幅不到4%。
乍一看还是在减人,但跟前几年比,这已经算“踩刹车”了。以前动不动就少十几万、二十几万人,现在降得慢了,说明行业折腾了好几年的“清虚”(简单说就是把不干活、没能力的代理人清出去),慢慢到了收尾的阶段,开始往“稳”和“好”的方向走了。
五大险企代理人数量仅剩133万人
要把这事儿说透,得先捋捋保险代理人队伍这些年是怎么一步步变成现在这样的。
早在上世纪90年代,友邦保险把“靠代理人卖保险”的模式带到了中国。当时各大保险公司一看,这模式不用花大价钱建网点,还能快速把业务规模做起来,简直是“捷径”,于是纷纷跟风效仿,代理人渠道很快就成了寿险行业的主力。
真正的转折点在2015年。这一年,保险营销员资格考试被取消了——以前想做代理人还得考个证,现在门槛一下降低,几乎谁都能来试试。
就这么短短四年,代理人数量跟坐了火箭似的,从471万猛涨到912万,那会儿街头巷尾都能碰到卖保险的,简直是“全民卖保险”的热闹场面。
可“人多”没带来“质优”,反而藏了一堆问题。
不少人根本没搞懂保险条款,就凭着“拉人情”找亲戚朋友买,卖完一单拿了佣金就不见人影;还有人为了成交,故意夸大保险收益、隐瞒免责条款,最后导致退保纠纷特别多,行业口碑也跟着一落千丈。
直到后来,保险公司终于意识到:光靠“人海战术”冲规模根本走不通,必须得“挤水分、提质量”。
于是从2020年开始,代理人数量就一路往下减,到2023年只剩281万了——要是再算上那些只是挂个名、没真正开展业务的“僵尸人力”,实际在干活的可能连100万都不到。
而2025年上半年的情况,正好能看出行业真的在往好的方向“改”。
我们拿五大上市险企的具体数据来说:中国人寿的个险销售人力是59.2万人,虽然比去年同期少了3.7万,但还是稳稳站在行业第一;平安寿险有34万代理人,跟去年同期差不多,不过比2024年末少了6.34%;新华保险和人保寿险也都是小幅调整,新华保险少了0.6万,剩13.3万,人保寿险少了3.41%,剩7.92万。
有意思的是,在这几家都小幅减人的时候,中国太保却走出了“逆势”——上半年月均代理人有18.3万,跟去年基本持平,到了期末更是涨到18.6万,比去年还多了1.6%。
人少了,保费和质量却上去了
但比“人数降速放缓”更关键的是,代理人少了,险企的保费却没少赚,甚至不少还涨了——这才是“清虚提质”真正见成效的信号。
咱们拿数据说话:上半年中国人寿个险渠道保费收了约4004.5亿元,比去年多了2.6%;太保寿险也涨了0.9%,保费有1373.8亿元;新华保险和人保寿险的涨幅更明显,分别是5.5%和3.0%,保费规模分别达725.26亿元、354.14亿元;平安人寿代理人渠道规模保费约3130.46亿元,同比微降。
整体看,五大险企里多数都实现了个险渠道保费正增长,完全没因为“人少了”就陷入业绩困境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“新业务价值”这个指标——简单说就是卖出去的保险,能给公司带来多少长期收益,这直接反映业务质量。
新华保险上半年个险渠道新业务价值涨了11.7%,达31.05亿元,更亮眼的是“人均产能”(每个人能卖多少保险)同比涨了74%,代理人能赚的钱也跟着多了;中国平安也不差,代理人渠道新业务价值涨了17.0%,人均能创造的新业务价值也涨了21.6%。这说明现在的代理人,不光能卖得多,还能卖得“好”。
为啥人少了反而业绩更好?核心就一句话:“留下的都是能打的”。现在险企招人早不盲目追求“数量”了,而是盯着“质量”挑。
对咱们普通消费者来说,这种变化也是实实在在的好处。以前买保险,可能碰到的是“只会吹产品好、不会讲免责条款”的推销员,买完就找不到人;现在面对的大多是能帮你分析家庭保障缺口、规划长期方案的专业顾问。
真到理赔的时候,代理人还能帮着对接医院、整理材料、跟进流程,不用自己对着复杂的手续“头疼”。
从今年上半年五大险企的“清虚”进展能看出一个明确信号:保险行业彻底告别了“靠堆人冲规模”的时代,转而靠“强能力做服务”求发展。虽然133万的代理人总数比巅峰时少了很多,但这支队伍更专业、更稳定,也更能帮客户解决实际问题。
保险代理人 数量
-
腾讯微博
参与讨论
发表
热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