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浪微博

微信公众号

首页 > 资讯 > 正文

保险代理人扮银行经理骗走1150万,咋中招的?

险联社 · 2025-09-10

导语1150万元血汗钱要么被挥霍在赌桌,要么亏在期货市场。

“银行内部理财,年化收益12%,稳赚不赔!”“我是银行中层,有渠道拿到20%收益的好项目”……

当这些充满诱惑力的承诺从“银行经理”口中说出时,广州四位市民满心以为找到了财富密码,却没料到,这竟是一场持续五年的精心骗局,最终,1150万元血汗钱要么被挥霍在赌桌,要么亏在期货市场。

而那位口若悬河的“银行经理”,真实身份不过是一名普通的保险代理人。

量身设局,五年骗走千万

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近期披露的一则刑事裁定书,彻底揭开了这场骗局的真面目。

主角林某君出生于1977年,原本在一家保险公司做代理人,可正当职业的收入满足不了她的贪欲,便动起了靠伪装身份骗钱的歪心思。

从2017年起,林某君对外谎称自己是某银行的“中层管理人员”或“理财经理”,凭着对身边人情况的了解,量身定制骗局

知道陈某甲有闲置资金,就推销所谓的“银行高收益理财产品”,用12%的年息作诱饵,一步步让陈某甲掏出了积蓄;

见陈某乙手头紧张,又主动“支招”,怂恿他用房产办抵押贷款,还拍着胸脯保证“贷款我来还,你只赚20%的收益就行”。轻信的陈某乙,不仅把239万元抵押贷款全额转给她,后来还被她以“赎回房产”为由,诱骗着再贷了78万元——可最终,林某君只给了3万元利息,便再也没有下文。

到了2021年,林某君的骗术更是“升级”,谎言越来越离奇。面对陈某丙,她编出“某电器公司副总挪用公款买理财,现在公司查账急需补钱”的紧急戏码,说“你借钱给他,月息1-2%,还有理财作担保,绝对安全”,轻松骗走150万元

忽悠陈某丁时,她更是加码造假,捏造“丈夫是中级法院执行局局长”的身份来增加可信度,再配上高息诱惑,一下子骗走了700万元。

为了不让骗局露馅,林某君初期会给点小额利息稳住受害人,可半年后就开始找各种借口停付:一会儿说“钱借给师兄周转了”,一会儿说“投了电器安装项目和幼儿园”,这些听起来合理的理由,全是用来拖延还款的谎言。


大部分成了赌资被挥霍

那么,四名受害人的1150万元血汗钱,到底流向了哪里?答案令人震惊:大部分成了赌资和期货市场的“炮灰”。

法院调查发现,林某君将913万元转给胞妹,胞妹又把其中705万元转给他人,专门帮林某君下注地下六合彩,仅赌债就累积了200多万元

此外,她还拿293万元投入某1期货、24万元投入某2期货,最终全部亏光

剩下的钱则被她用于偿还个人微粒贷、购买个人保险,或是支付咨询、教育等日常开销,跟她承诺的“理财项目”没有半毛钱关系。

骗局败露后,林某君被依法起诉,一审法院判处其有期徒刑十二年,罚金120万元,同时要求她退赔1150万元给受害人。

但林某君不服判决提起上诉,辩称自己没有捏造身份,是受害人“合伙陷害”她的辩护人也提出,林某君持有国家认证的理财规划师资格证,涉案行为是“正常理财亏损”,不存在非法占有的目的。

然而,这些辩解在铁证面前不堪一击:银行出具的回函明确证明林某君并非银行员工;微信聊天记录显示,她口中的“投资项目”不过是约过几次饭,从未实际启动;证人证言和银行流水更是直接坐实,她将骗来的钱用于赌博和挥霍。

最终,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驳回上诉,维持原判。

结语

这场骗局给所有投资者敲响了警钟:天上从不会掉馅饼,当有人打着“银行内部渠道”“稳赚不赔”的旗号,许诺远超正常水平的高收益时,一定要保持警惕。

遇到此类情况,务必先核实对方身份,查清项目真实性,切勿被短期利益冲昏头脑——否则,辛苦攒下的积蓄,很可能转眼就变成骗子的“挥霍款”。

保险代理人 诈骗

  • 腾讯微博

参与讨论

发表

热门评论

暂无相关评论!

Copyright©2015 xlshe.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津ICP备2025030581号 天津如是互动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