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资讯 > 正文
保险公司纷纷裁撤这一年薪百万岗位!
险联社 · 2025-06-27导语从国有大型险企到外资机构,从上市企业到集团公司,这股“去监事会”的风潮正席卷保险行业。
近段时间以来,泰康保险、中国人保、日本财险(中国)等多家险企相继宣布不再设立监事会,引发行业关注。
从国有大型险企到外资机构,从上市企业到集团公司,这股“去监事会”的风潮正席卷保险行业。
那么,监事会究竟是什么?为何险企纷纷选择撤销这一机构?这场改革背后又折射出怎样的行业逻辑?
“去监事会”浪潮要来了?
监事会是保险公司治理架构中的常设监督机构,通常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,代表股东对董事会和管理层的行为进行监督。其核心职责包括:监督公司财务会计活动,检查董事及高管是否违反法律法规或公司章程,要求纠正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,以及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等。
在传统公司治理理论中,监事会与董事会、管理层形成“三权分立”的制衡关系,被视为保障股东权益、防范内部人控制的重要制度设计。
但如今,这一传统治理架构正在发生改变。
4月16日,日本财险(中国)发布公告称,股东同意修订公司章程撤销监事职位,由董事会下的审计与风险管理委员会行使监事会职责,成为新《公司法》实施后首家撤销监事会的险企。
4月29日,中国人保公告显示,其新修订章程明确“不设监事会,相应职权由董事会审计委员会行使”,标志着这家国有险企正式加入“去监事会”行列。
此外,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原监事长于2023年底退休后未再任命新人,实际上也已不再设置这一岗位。
为何险企纷纷选择撤销这一机构?
险企密集撤销监事会,背后有三大核心动因。
首先是政策法规的松绑,为改革提供了制度基础。2024年7月实施的新修订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》第一百二十一条明确规定,股份有限公司可在董事会中设置审计委员会行使监事会职权,不再强制要求设立监事会。
2024年12月,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进一步发文明确,金融机构包括险企可通过董事会审计委员会行使监事会职权,不设监事会或监事。政策层面的“开闸”,为险企调整治理结构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操作空间。
其次是降本增效的现实考量。监事会的运作需要耗费大量资源,据不完全统计,2024年末60家财险和51家寿险机构合计有超过200位监事,这些“董监高”成员去年薪资总额近1亿元,其中寿险机构28位监事薪资超百万,财险机构也有10位监事年薪过百万。
撤销监事会后,人力成本支出可直接减少,以泰康保险为例,其第三届监事会自动离任的监事参照行业平均水平,每年能为公司节省相当可观的管理成本,加上省去的会议、调研等日常运作开销,对追求精细化运营的险企来说是笔划算的“经济账”。
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治理效能的重构。在实际操作中,监事会监督职能常面临“虚化”困境:中小险企中大股东委派董事、小股东委派监事的模式,导致监事会独立性不足,难以制衡大股东控制的董事会;而董事会和管理层掌握更多经营信息,监事会获取信息渠道有限,监督容易流于形式。
相比之下,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由董事组成,更贴近决策核心,能实时介入财务审计、风险管理等关键环节。比如中国人保撤销监事会后,监督职权由董事会审计委员会行使,这种“监督职能内嵌化”模式理论上能提高监督的及时性和有效性。
此外,新《公司法》要求职工人数三百人以上的金融机构董事会必须有职工董事,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撤销监事会后职工权益监督的缺口。
这场“去监事会”改革并非简单的撤职,而是险企在政策导向、成本压力和治理优化多重驱动下的主动选择,既反映了行业对效率与合规平衡的探索,也预示着保险机构治理架构将向更灵活、更高效的方向演进。
保险公司 监事会
-
腾讯微博
参与讨论
发表
热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