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资讯 > 正文
年内近300家A股公司出手!投保董责险真能“兜底”吗?
险联社 · 2025-07-01导语截至目前,年内已有近300家上市公司披露购买董责险的计划,且这一数字仍在持续增长。
今年以来,随着A股上市公司董监高人员对自身履职风险的关注度增强,董事、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责任保险(以下简称“董责险”)持续热销。
据不完全统计,截至目前,年内已有近300家上市公司披露购买董责险的计划,且这一数字仍在持续增长。
从长期趋势看,董责险的市场渗透率正加速提升——2020年A股仅有184家公司投保该险种,2024年这一数量已增至475家,较2023年增长34%。
截至目前,年内已有近300家上市公司披露了购买董责险的计划,预计后续还将有更多的公司选择购买。
拉长时间线来看。相关数据显示,2020年,A股市场仅有184家上市公司投保董责险,到2024年这一数字已攀升至475家,较2023年增长34%。
上市公司对董责险热情持续高涨
董责险是当公司的董事、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,因工作疏忽、不当行为被追究责任时,保险公司将按照合同约定,赔偿法律诉讼费用及承担其他相应民事赔偿责任的保险。
这一险种自2002年引入我国后,逐渐在资本市场中崭露头角,成为上市公司提高治理水平、分散风险的重要工具。
特别是近两年,随着新《公司法》正式实施,董责险市场规模呈现显著扩张态势。据相关机构数据显示,2024年该机构收到的上市公司董责险询价量接近1000件,同比增幅达24.1%,创下历史新高。
今年以来,上市公司对董责险的采购热情持续高涨。截至目前,年内已有近300家A股上市公司发布了为董监高购买或拟购买董责险的公告。
值得注意的是,由于当前信息披露标准尚未统一,部分公司仅在首次采购时进行公告,实际投保数量可能远高于公开数据。
关于投保董责险的目的,多数上市公司在公告中表示,是为进一步健全公司风险管理长效机制。一方面,通过市场化保险工具降低独立董事等董监高群体的履职压力,保障其能够独立、客观、公正地行使决策权;另一方面,借助保险保障机制消除管理层后顾之忧,进而激发履职积极性,优化公司治理效能,最终维护公司与投资者的长远利益。
这种将风险防控与治理优化相结合的投保逻辑,正成为越来越多上市公司的共识。
值得注意的是,董责险并非“万能保护伞”,并非所有行为都能“兜底”。有业内人士表示,董责险的赔付判定主要遵循“过失责任”原则,需同时满足三个条件:其一,被保险人的索赔需因履行职务行为而引发;其二,该行为被认定为过失或疏忽,且不涉及故意违法犯罪;其三,索赔事项需符合保单约定的赔偿范围。
市场渗透率仍有提升空间
董责险市场的加速发展并非偶然,本质上是政策环境与市场风险演化的共同结果。
2020年3月,修订后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》实施后,证券集体诉讼制度确立,若上市公司出现信息披露违法、虚假陈述等问题,董监高可能面临巨额连带赔偿。
而2024年新修订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》首次以立法形式明确董责险制度,不仅鼓励公司投保,还要求董事会向股东会报告投保细节,进一步强化了董监高的责任意识与风险防控需求。
资本市场的典型案例更直接催化了投保热潮。例如,2021年,康美药业财务造假案件一审判决结果公布,康美药业被判赔偿投资者24.6亿元,原董事长获刑,公司董事、监事、高管、会计师被连带追责,其中包括4名大学教授在内的5名独立董事合计被判承担连带赔偿责任3.69亿元。
此后,董责险投保迎来高峰期。
上市公司需求的爆发,也吸引了保险业的积极响应。目前,市场上已有包括人保财险、国寿财险、平安产险、太保产险、阳光财险、中华联合财险等十多家保险公司开展了董责险业务。
但也应看到,以A股数千家上市公司的总数来看,几百家公司的董责险投保占比并不算高,部分公司因成本控制考量,尚未将董责险纳入风险管理框架。市场渗透率存在较大提升空间。
发展瓶颈仍待突破
尽管市场前景广阔,董责险发展仍面临多重制约。
从供给端看,其作为复杂的职业责任保险,需"一司一策"定制化设计,对保险公司核保核赔能力要求较高。
信息披露不完善也制约着市场深化。由于当前缺乏强制信披制度,投保公司的保费、保额及理赔情况透明度不足,不仅影响投资者对公司风险治理的判断,也使得保险机制对公司治理的外部监督作用难以充分发挥。
对于如何进一步提升董责险的市场渗透率,多位业内人士给出建议:一方面,随着上市公司对董责险需求的提升,保险公司需要扩大承保范围,提高承保限额,以满足市场需求。另一方面,不同上市公司的风险状况和需求各不相同,保险公司需要根据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,提供个性化的董责险产品和服务,以满足其特殊需求。
此外,董责险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责任保险,其风险较高,保险公司还需要加强风险管理和控制,确保稳健经营。
董责险
-
腾讯微博
参与讨论
发表
热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