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浪微博

微信公众号

首页 > 资讯 > 正文

终于动手了!五部门封杀“冒牌车险”,车主别再上当!

险联社 · 2025-07-30

导语如今,交通运输部办公厅、公安部办公厅、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等五部门联手亮剑,给这场持续多年的“伪保险”骗局画上休止符。

“说是比保险便宜一半,出事了却找不到人赔钱!”山东货车司机老王的遭遇并非个例。

近两年,一种号称“价格低、赔付快”的“车辆统筹”悄然兴起,让不少车主栽了跟头。

这些打着“统筹”旗号的机构,刻意把自己包装成平价车险的替代品,实则既没有正规保险的经营资质,也缺乏基本的赔付能力,背后藏着不小的风险。

如今,交通运输部办公厅、公安部办公厅、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等五部门联手亮剑,发布《关于规范交通安全统筹有关事项的通知》(以下简称通知给这场持续多年的“伪保险”骗局画上休止符。

低价噱头藏猫腻,“伪保险”坑苦车主

街头巷尾的小广告、货运站里的推销单,总能看到“车辆统筹”的身影。

“不用体检、不用验车,当天投保当天生效”“100万三者险只要2000块,比保险公司便宜一半”,这些听起来诱人的承诺,背后藏着不小的猫腻。

据业内人士透露,目前市面上有两千多家挂着“统筹”牌子的机构,它们既没有保险牌照,也不受金融监管部门约束,却干着和保险公司一样的活儿——收钱承保,出事时却百般推诿。

浙江的一位网约车司机就吃过这样的亏。去年他在一家号称“平安统筹”的机构买了“三者险”,今年初出了事故,对方却以“系统升级”“资金链断裂”为由拖着不赔。

等他想找当初的业务员时,早已联系不上,公司地址也人去楼空。更糟的是,当他拿着合同去法院起诉时,才发现这份“统筹合同”根本不受《保险法》保护,只能自己先垫付赔偿款,再慢慢跟统筹公司打官司。

为什么这些“统筹”机构敢如此明目张胆?关键在于它们打了监管的擦边球。正规保险公司要提取准备金、接受偿付能力监管,还要缴纳保险保障基金,而统筹机构既不用遵守这些规矩,也没有资金监管,收来的钱可能被拿去投资房地产、股票,甚至直接挥霍。

一旦遇到集中理赔,很容易资金链断裂,最后留下一堆烂摊子让车主买单。

五部门划红线,堵住监管漏洞

针对这种乱象,五部门联合下发通知给“统筹”业务划下了红线。

最核心的一条是:任何机构不得面向不特定车辆开展交通安全统筹企业、个体户名称和经营范围中不得包含“机动车统筹”“机动车安全互助”“交通安全统筹”等内容。

也就是说,今后只有运输企业自己的车辆才能搞统筹,而且只能在企业内部互助,不能像保险公司那样面向社会接单。那些名字里带“统筹”“互助”的公司,必须赶紧改名换姓,经营范围里也不能再出现这些字眼。

通知还要求,搞内部统筹的企业必须开专门的银行账户,钱要专款专用,接受监管部门的监督,防止被挪用。这意味着,以前那种“收了钱就跑路”的操作行不通了。

有业内人士分析,这次新规从源头切断了“伪保险”的生存空间,特别是禁止企业名称里带“统筹”,能避免消费者被误导。

不过,光堵漏洞还不够,还得解决车主的实际困难。

很多车主之所以选统筹,是因为正规车险不好买,尤其是营运货车,要么保费太高,要么保险公司干脆拒保。针对这个问题,新规鼓励保险公司多参与风险预防,比如给货车装监控、搞司机培训,通过降低事故率来降低保费。

对于车主来说,以后买车险要记住三个诀窍:一看合同,凡是写着“统筹”“互助服务”的,多半有问题;二查资质,通过“金事通”APP能查到正规保单,承保公司必须是有保险牌照的;三别贪便宜,比市场价低太多的“保险”,很可能是陷阱。

这次五部门联手整治,不仅是为了保护车主权益,更是为了规范整个车险市场。毕竟,保险的本质是风险分担,不是投机生意。只有让正规保险机构能安心经营,让车主能放心投保,才能真正实现“开车有保障,出事不慌张”。

车险 统筹

  • 腾讯微博

参与讨论

发表

热门评论

暂无相关评论!

Copyright©2015 xlshe.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津ICP备2025030581号 天津如是互动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