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资讯 > 正文
持股16年赚超40亿,中国人寿要清仓杭州银行了
险联社 · 2025-07-17导语若此次减持计划按上限完成,中国人寿将彻底清空其持有的杭州银行股份,完全退出股东行列。
最近,银行股的消息格外热闹,杭州银行的一则公告尤其引人关注。
7月15日,该行公告披露,股东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中国人寿”)计划在公告披露后三个交易日起的三个月内,通过集中竞价或大宗交易方式,减持其持有的全部5078.94万股杭州银行股份,这部分股份占该行总股本的0.7%。
这意味着,若此次减持计划按上限完成,中国人寿将彻底清空其持有的杭州银行股份,完全退出股东行列。
按7月15日杭州银行16.92元/股的收盘价计算,中国人寿此次减持若全部完成,可套现约8.6亿元。不过,这并非中国人寿首次减持杭州银行股份。在此之前,中国人寿已通过多次减持累计套现30.42亿元。
让人感慨的是,中国人寿从2009年就投资了杭州银行,算下来持股整整16年。
16亿成本,总回报或超40亿
2009年,中国人寿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入股杭州银行,由此开启了双方长达十余年的合作历程。七年后的2016年,杭州银行成功登陆上交所主板,成为浙江省内首家在沪市主板挂牌的金融机构。
截至2018年末,中国人寿持有杭州银行2.85亿股股份,以5.55%的持股比例位列第五大股东。回溯其投资轨迹,初始入股叠加两次股份受让,累计投入成本约16.35亿元。
这笔投资的回报颇为丰厚。杭州银行上市后发展势头迅猛,净利润从2016年的41.1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69.83亿元,增幅高达3.3倍;股价也一路走高,今年6月26日曾触及17.85元的阶段性高点。
不过,从2021年起,中国人寿便逐步启动减持计划。2021年11月,首次减持5589.43万股,套现8.43亿元;2023年3月,以12.05元/股的价格减持1.19亿股,回笼资金14.29亿元;2024年8月至11月,再度减持5930.28万股,进账7.7亿元。
三次减持累计套现30.42亿元,叠加本次计划减持可套现的8.6亿元,仅通过股票转让便已获得39.02亿元回报。若再算上持股16年间的累计分红,中国人寿在杭州银行这一投资上轻松实现了近乎两倍的收益。
为什么现在清仓?险资有自己的“小算盘”
有人纳闷,杭州银行业绩不是挺好的吗?今年一季度净利润还增长17.3%,不良贷款率只有0.76%,在银行里算是优等生,中国人寿为啥要在这时候彻底离场?
其实险资减持不奇怪,他们有自己的资产配置逻辑。
中国人寿每次都说“出于自身资产配置需要”,这话听着官方,其实道理很实在。就像咱们普通人买股票,涨多了总会想落袋为安,险资管理上万亿资金,更得算好这笔账。杭州银行股价今年涨了不少,现在卖能拿到不错的收益,换成其他更合适的资产,很符合他们稳健增值的需求。
而且这不是中国人寿第一次想清仓了。去年8月就计划过一次,没完成,现在趁着股价还在高位,干脆利落了结。
从2021年第一次减持到现在,他们每次出手都挺会挑时候,要么在股价阶段性高点,要么在市场流动性好的时候,看来是早有规划。
有人走有人来,险资对银行股态度挺“分裂”
中国人寿忙着退场,另一家险企却在进场。
今年初,新华保险花了43.17亿元,从澳洲联邦银行手里买了杭州银行3.3亿股,加上之前持有的,直接成了第四大股东。这操作挺有意思,同样是险资,一个卖一个买,到底谁看得准?
其实这背后是险资对银行股的不同判断。新华保险觉得杭州银行所在的长三角地区经济活跃,银行盈利稳、坏账少,长期拿着划算;中国人寿则可能觉得,持有16年已经赚够了,该把资金调到更需要的地方。
不光杭州银行,今年不少银行股都出现股东“一卖一买”的情况。齐鲁银行、长沙银行有股东高位减持,苏州银行、浦发银行却有股东忙着增持。
这也正常,银行股今年涨了快20%,有人想锁定收益,有人觉得还能涨,看法不一样,操作自然不同。
这笔投资到底值不值?
算下来,中国人寿这16年投杭州银行,收益接近两倍,年化收益率大概6%。对于险资来说,这个收益不算暴利,但胜在稳当。
要知道这十几年里,市场起起落落,能有这样的长期回报已经很不容易了。而且杭州银行这些年分红不少,累计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。
至于银行股接下来怎么走,现在说法不一。有人觉得涨多了该歇歇,有人觉得高股息、低风险的银行股还是香饽饽。但不管怎么说,中国人寿这笔跨越16年的投资,已经画上了一个挺圆满的句号。
对投资者来说,或许也能从中学到点什么——好的投资既要选对标的,也要懂得在合适的时候收手。
中国人寿
-
腾讯微博
参与讨论
发表
热门评论